自然地理
2024-08-29

然环境

地貌地质

地貌特征  青岛市地势南北高起、中间低下、东高西低,呈“凹”字形,山地、丘陵、平原、洼地兼而有之,分为3个明显的地形区:南部剥蚀中低山丘陵区、北部剥蚀低山丘陵区和中部胶莱平原区。侵蚀剥蚀地形和曲折迂回、复杂多样的海岸地貌分布广泛、形态各异。堆积地貌小面积地分布于现代河流谷地中下游和山前、沿海地带。

地质构造  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新华夏隆起带次级构造单元——胶南隆起区东北缘和胶莱凹陷区中南部。区域内缺失整个古生界地层及部分中生界地层,但白垩系青山组火山岩层发育充分、出露十分广泛。岩浆岩以元古代胶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状花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式花岗闪长岩和崂山式花岗岩为主。市区全部坐落于该类花岗岩之上,建筑地基条件优良。区域内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自第三纪以来,区域内以整体性较稳定的断块隆起为主,上升幅度一般不大。

(市委党史研究院)

山脉

青岛市山地为侵蚀剥蚀山地,总面积10.24万公顷,约占全市总面积的9.43%,多数为海拔低于1000米的低山,仅崂山个别山峰海拔1000米以上。海拔500~1000米、切割深度100~500米的低山,分布于崂山、小珠山等地区。全市大体有3个山系。

东南部是崂山山脉,山势陡峻。主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海拔1132.7米,是中国海岸线第一高峰。山区面积446平方千米。山脉以崂顶为中心,向四方延伸,尤以西北、西南两个方向延伸较长,形成巨峰、三标山、石门山和午山等4条支脉。

北部为大泽山,海拔736.7米,平度市境内诸山及莱西市部分山峰均属之。

南部为大珠山(海拔486.4米)、小珠山(海拔724.9米)、铁橛山(海拔595.1米)等组成的胶南山群。

市区的山岭有浮山(海拔384米)、太平山(海拔150米)、青岛山(海拔128.5米)、信号山(海拔99米)、伏龙山(海拔86米)、贮水山(海拔80.6米)等。

(市委党史研究院)

河流

概况  青岛市河流属于淮河流域的山东半岛诸河水系,全部为山地型河流。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272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41条,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4条(大沽河、小沽河、南胶莱河、北胶莱河)。河流受地形制约,长度较短,均属季风雨源型河流。绝大多数河流向南汇流注入胶州湾或直接流入市辖区域所邻接的黄海,只有北胶莱河向北注入渤海的莱州湾。青岛境内河流可分为3个水系:大沽河水系、北胶莱河水系和沿海诸河流水系。另有引黄济青干渠,是跨大流域的人工水道。

大沽河水系  由大沽河干流及其支流潴河、小沽河、五沽河、落药河、流浩河、南胶莱河、桃源河等组成。流域位于山东半岛西部,是胶东半岛最大水系,涉及青岛市所辖的城阳区、即墨区、胶州市、平度市、莱西市和烟台市所辖的莱阳市、栖霞市、招远市与莱州市。流域面积达6131平方千米(含小沽河流域1015平方千米、南胶莱河流域1562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占11.4%,丘陵区占34.5%,其余为平原区。大沽河水系流域内建有产芝、尹府等9座大中型水库、众多小型水库和塘坝,是青岛市重要的供水水源地。

位于莱西市店埠镇的大沽河和小沽河交汇处(张言哲摄影)

北胶莱河水系  胶莱河是元世祖至元年间(1280年—1282年)开凿的地峡运河,史称“胶莱运河”,位于胶东半岛沂山山脉与昆嵛山山脉之间。它贯通山东半岛南北,沟通胶州湾和莱州湾,全长124千米。干流的北端注入渤海莱州湾称北胶莱河,南端流入黄海胶州湾称南胶莱河。北胶莱河在青岛境内的主要支流有泽河、龙王河、现河。北胶莱河发源于平度市蓼兰镇南姚家村分水岭北麓,沿平度市与昌邑市边界北去,于平度市新河镇大苗家村出境流入莱州湾;干流全长94千米,流域面积3750平方千米;在青岛市境内河长82.3千米,在平度市境内河长为2.9千米。北胶莱河水系流域内平原居多,以堆积地貌为主。

沿海诸河流水系  青岛市沿海有许多河流,源头近,流域小,单独入海,季节性强,夏秋水量多,冬春基本断流。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有10余条,注入的海湾有胶州湾、灵山湾、丁家湾和黄家塘湾等。

(市水务管理局)

海域与潮汐

海岸带  青岛市是中国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海域和海岸带空间横向分为青岛东部海域和海岸带、青岛南部海域和海岸带、胶州湾、青岛西部海域和海岸带等4个地理区域。青岛市海域面积约1.17万平方千米,海岸分为岬湾相间的山基岩岸、山地港湾泥质粉砂岸、基岩沙砾质海岸等3种基本类型。海岸线(含所属海岛岸线)总长为882.92千米,其中大陆岸线760.02千米、海岛岸线122.9千米。海岸线曲折,近岸分布着由波浪、海流冲蚀作用形成的冲蚀岸坡,浅海海底有水下浅滩、现代水下三角洲及海冲蚀平原等。

海湾  青岛市海岸线北起丁字湾,南至白马河口,岛屿环绕、形态多样、特点不同。多为泥沙、岩礁底质,滩岸居多,自然资源丰富,停泊避风条件好。有面积大于0.5平方千米的自然海湾49个(海湾水域总面积1369.53平方千米),按自北而南、自东而西的顺序依次为丁字湾、栲栳湾、横门湾、北湾、小岛湾、王哥庄湾、青山湾、试金石湾、下宫湾、流清河湾、登瀛湾、沙子口湾、麦岛湾、浮山湾、太平湾、汇泉湾、青岛湾、胶州湾、唐岛湾、灵山湾、古镇口湾、斋堂湾、董家口湾、棋子湾等。胶州湾内又有沧口湾、女姑口湾、红岛湾、红岛西湾、黄岛前湾等。

唐岛湾

海岛  根据2013年10月全国海岛地名普查结果、2013年12月《山东省海岛保护规划》、2016年5月《青岛市海岛保护规划》公布的海岛数量,青岛市海岛总数为120个,其中有居民海岛7个、无居民海岛113个(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无居民海岛67个)。海岛总面积13.32平方千米,以胶州湾为中心近似扇形分布,呈东西两头多、中部少的特点。在近岸海域空间上相对集聚,形成田横岛岛群、大管岛岛群、竹岔岛岛群等3个岛群和前海岛链。海岛全部为基岩岛,绝大多数海岛离岸较近,海拔高度不超过100米,只有灵山岛海拔达513米,为中国第三高岛,也是青岛市面积最大、海岸线最长的海岛。

潮汐  影响青岛海域潮汐变化的潮波系统为:黄海南部的日潮潮波系统和海州湾以东的半日潮潮波系统。以半日潮波为主,日潮波较弱。每个太阴日(24小时48分)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平均潮差为2.8米左右,大潮差发生于朔(上弦)或望(下弦)日后的2~3天。近海7月—11月间潮差较大,8月潮位比1月潮位一般高出0.5米。中国以青岛验潮站观测的平均潮位作为“黄海平均海水面”,其高度在青岛观象山国家水准原点下72.289米。中国自1957年起,大陆国土的地物高程即以此为零点起算。

(郑鑫钰)

气候

青岛市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缓慢,较内陆迟1个月;夏季湿热多雨,但无酷暑;秋季天高气爽,降水少,蒸发强;冬季风大温低,持续时间较长。据1898年以来100余年气象资料查考,极端高气温38.9摄氏度(2002年7月15日),极端低气温-16.9摄氏度(1931年1月10日)。据1991年—2020年常年值统计,市区年平均气温13.3摄氏度;全年8月最热,平均气温25.6摄氏度;1月最冷,平均气温0.2摄氏度。市区年平均降水量为685.2毫米,春、夏、秋、冬四季雨量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17%、57%、20%、6%。市区年平均降雪日数12.3天。年平均气压为1008.1百帕。年平均风速为4.0米/秒,以北、西北为主导风向。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0%。7月相对湿度最高,为86%;1月和12月最低,为63%。青岛海雾多、频,市区年平均雾日数50.8天。

(市气象局)

土壤

概况 按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地分类系统,青岛市土壤主要有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盐土等5个土类。

棕壤  面积49.37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59.8%。是全市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及山前平原。土壤发育程度受地形部位影响,由高到低依次分为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等3个土属。棕壤性土因地形部位高、坡度大、土层薄、侵蚀重、肥力低,多为林、牧业用;棕壤和潮棕壤是青岛市主要粮食经济作物种植土壤。

砂姜黑土  面积17.69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21.42%。主要分布在莱西市南部、平度市西南部、即墨区西北部、胶州市北部浅平洼地上。该类土壤土层深厚,土质偏粘,表土轻壤至重壤,物理性状较差,水气热状况不够协调,速效养分低。

潮土  面积14.49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17.55%。主要分布在大沽河、五沽河、胶莱河下游的沿河平地。因距河道远近不同,故土壤质地、土体构型差异较大。近海地带常受海盐影响形成盐化潮土,土壤肥力和利用方向差异较大。

褐土  面积约6400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0.77%。零星分布在平度市、莱西市、青岛西海岸新区的石灰岩残丘中上部。

盐土 面积约3700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0.44%。分布在各滨海低地和滨海滩地。

(市委党史研究院)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根据青岛市2021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数据统计,全市主要地类数据:

耕地427606.12公顷。其中,水浇地230994.42公顷,占54.02%;旱地196220.76公顷,占45.89%;水田390.94公顷,占0.09%。

园地81420.72公顷。其中,果园74827.49公顷,占91.9%;其他园地4028.58公顷,占4.95%;茶园2564.65公顷,占3.15%。

林地194893.58公顷。其中,乔木林地121448.41公顷,占62.32%;其他林地73260.06公顷,占37.59%;灌木林地116.66公顷,占0.06%;竹林地68.45公顷,占0.04%。

草地11774.98公顷。

湿地23612.21公顷。其中,沿海滩涂23016.67公顷,占97.48%;内陆滩涂595.52公顷,占2.52%。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30124.63公顷。其中,城市用地91182.48公顷,占39.62%;村庄用地81418.93公顷,占35.38%;建制镇用地41995.11公顷,占18.25%;采矿用地9221.72公顷,占4.01%;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6306.39公顷,占2.74%。

交通运输用地41318.31公顷。其中,公路用地18546.73公顷,占44.89%;农村道路15103.65公顷,占36.55%;铁路用地3530.48公顷,占8.54%;机场用地1943.91公顷,占4.70%;港口码头用地1601.88公顷,占3.88%;轨道交通用地550.22公顷,占1.33%;管道运输用地41.44公顷,占0.10%。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90026.75公顷。其中,坑塘水面30678.55公顷,占34.08%;河流水面20027.24公顷,占22.25%;沟渠19303.02公顷,占21.44%;水库水面15014.69公顷,占16.68%;水工建筑用地4976.25公顷,占5.53%;湖泊水面27.00公顷,占0.03%。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矿产资源

截至2022年底,青岛市已发现各类矿产66种(含亚矿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52种。全市已上矿产储量表的矿产地有73处,储有金、铁、银、稀土、石墨、透辉石等17个矿种。其中,大型矿床11处,中型矿床20处,小型矿床42处。青岛市石墨矿产资源丰富,居全省首位。受成矿地质条件控制,金、铁、石墨、滑石、透辉石等主要分布在北部平度市、莱西市;矿泉水、地热集中分布于东部的崂山区、城阳区;饰面用花岗岩、建筑石料及部分重要非金属矿产分布广泛。铁、金、石墨、矿泉水等重要矿产资源集聚程度较高,有利于集聚开发和形成产业优势。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海洋资源

海洋环境  青岛市港湾众多、岸线曲折、滩涂广阔,近岸海域为典型的暖温带海域,水质状况总体良好,海水水质优良(一类、二类)面积比例达99.0%。青岛市海洋生态环境稳定,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群落结构稳定,生物栖息环境较好。胶州湾、崂山湾及丁字湾口水域营养盐含量高,补充源充足,异养菌量比大陆架区或大洋区高出数倍乃至数千倍,水中有机物含量较高。尤其是胶州湾一带泥沙底质岸段,是发展贝类、藻类养殖的优良海区。

即墨区丁字湾海域海洋牧场(钟坤绩摄影)

海洋生物  青岛近岸海域海洋生物种类丰富多样,绝大多数属暖温带种,少数属冷温带种和暖水性种。截至2022年底,已发现的海洋生物包括海洋微生物、海洋植物、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脊椎动物,共30个门,约300个科1000个属,共约2000种(包含全球特有种2种,即青岛橡头虫和黄岛长吻柱头虫)。浮游植物有174种,包括硅藻44属127种、甲藻9属46种、金藻1属1种。软体动物有270余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包括马珂蛤、皱纹盘鲍、脉红螺、无针乌贼等。甲壳动物有250余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包括中国对虾、鹰爪虾、口虾蛄等。棘皮动物有40余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包括刺参和马粪海胆等。原索动物有2种,即黄岛长吻柱头虫和青岛文昌鱼,分别为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青岛近岸海域有海洋鱼类178种(软骨鱼类25种、硬骨鱼类153种),优势种包括梭鱼、青鳞鱼和牙鲆等23种,占渔获尾数的96%。海洋爬行动物有海龟和海蛇2类,数量较少。记录到的海龟有蚋龟、棱皮龟和绿海龟等3种,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蛇以青灰海蛇、青环海蛇和淡灰海蛇等3种较常见,一般栖息于近海无人居住的海岛附近。青岛海域内发现的海洋哺乳动物有6种,包括东亚江豚、小须鲸、抹香鲸、伪虎鲸、海狗和斑海豹。青岛市在胶州湾口外、竹岔岛东北、大桥岛以东海域设有文昌鱼市级自然保护区。

(市海洋发展局)

野生动植物资源

野生植物  青岛市植物种类丰富繁茂,是同纬度地区植物种类和组成植被建群种较多的地区。有植物资源152科654属1237种与变种(不含温室栽培种及花卉栽培类型)。原生木本植物区系有66科136属332种,分别占山东省木本植物区系科、属、种总数的93%、84%和80.2%。根据2021年8月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青岛市有甘草、黄檗、紫椴、青岛百合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0余种。

野生动物  青岛市在脊椎动物地理分布区划上属古北界华北区黄淮平原亚区。由于受暖温带海洋季风影响,气候温暖潮湿,植被生长良好,适宜动物栖息繁衍,野生脊椎动物以小型动物为多见,已没有大型猛兽或大型草食兽。截至2022年底,全市有陆生野生动物440余种,其中鸟类400余种、哺乳类17种、两栖类8种、爬行类17种。哺乳类动物有松鼠科、仓鼠科、鼠科、兔科、犬科、鼬科、蝙蝠科、猬科等,两栖类有蛙科、蟾蜍科、盘舌蟾科、姬蛙科等,爬行类有蜥蜴科、游蛇科、蝰科、龟科、鳖科等。特殊动物有白沙河产的仙胎鱼。境内野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多,大致可归类为森林昆虫和农业昆虫。根据2021年2月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青岛市有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97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23种,均为鸟类;二级保护动物74种,包括鸟类71种、哺乳类3种。

栖息于胶州湾湿地的凤头燕鸥(曹青华摄影)

野生鸟类  青岛市野生鸟类资源丰富。截至2022年底,全市鸟类保护环志共采集标本2000余号,记录到野生鸟类21目71科413种,占全国鸟类种类数量的31.9%,占山东省鸟类种类数量的94.3%。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1种,如丹顶鹤、白鹤、东方白鹳、金雕、中华秋沙鸭等;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58种,如大天鹅、鸳鸯、灰鹤、燕隼、长耳鸮等。鸟类按照栖息地类型主要分为游禽、涉禽、陆禽、猛禽、攀禽及鸣禽等六大生态类群。

(市园林和林业局)

可再生能源

青岛市风能资源丰富。近海有效风能累年年均1652千瓦时/平方米,有效风能密度累年年均240.3瓦/平方米,有效风能年平均时间达6485小时。潮汐能丰富,潮差在2.5米以上的潮汐和流速大于2米/秒的海流蕴藏着可开发的巨大能量。光能资源也较好,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00千焦/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50.7小时,日照百分率达58%。

(市委党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