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广大市民、游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推动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今年1-10月,全市文化娱乐业、限上住宿业分别增长33%、33.7%,分别高于全省12.5、2.7个百分点;预计接待游客1.17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0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0.1%、54.68%。3个项目入选省政府文化创新奖。成功举办2023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大会开幕登上《新闻联播》。青岛入选山东唯一的全国文旅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获评2023年中国十大旅游目的地必去城市。
一、着力提升旅游品质,让市民游客玩得舒心
一是聚力提升景区品质。开展景区景点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景区质量等级动态管理办法,复核A级景区75家,挂牌整改7家,2家通过4A景区景观质量评审,奥帆海洋文化旅游区创5A级景区已通过省文化和旅游厅验收、文化和旅游部暗访,进入5A标准化运营阶段。在全市建成7处游客服务中心、22处游客服务驿站,“云游青岛”智慧文旅平台上线运营,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服务。打造省级智慧旅游样板景区3家、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1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2家,市南区入选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二是持续塑造海洋特色。新开通奥帆中心—海底世界等2条海上旅游航线,成为观光热点,接待游客超90万人次,营业收入1.1亿元。加快海岛旅游开发,启动小管岛、竹岔岛码头建设,灵山岛入选省生态旅游区培育单位、首批省级旅游民宿集聚区。出台《邮轮旅游高质量发展扶持措施》,累计开通40条国际邮轮航线,市民出境游选择更加多样,“蓝梦之星”号、“地中海”号从青起航,青岛邮轮实现北方首批复航。编制完成千里海岸观光廊道(青岛段)规划,开展西海岸新区示范段、崂山试验段建设,仰口—垭口13公里风景道完成升级,40余公里滨海木栈道全线贯通。
三是重拳整治旅游秩序。启动文明旅游实践活动,组织成立旅游纠纷调解委员会,发布旅游重点线路产品“诚信旅游指导价”,打造品质诚信的文旅消费环境。针对游客反映的突出问题,开展沿海一线常态化联合执法和“体检式”暗访,出动执法人员7.5万人次,查处违法违规案件2300余起,受理旅游投诉1700余件,按期处结率100%。
二、着力优化营商环境,让市场主体投资便利放心
一是优政策提环境。出台《青岛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青岛市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7大产业政策,累计兑现各类奖补资金2147万元,高水平举办入境旅行商大会、中国网络视听精品创作峰会、影视博览会,爱奇艺北方制作总部落户青岛,西海岸新区入选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山东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督查激励县(市、区)。擦亮“文旅金声”服务品牌,联合金融机构推出33款文旅信贷产品,行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开展“扫黄打非”集中专项行动12次,查办版权案件101起、演出违法案件8起,查处全省首例涉外艺术品案件,有力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被国家版权局授予“全国查处重大侵权盗版案件有功集体”。
二是抓项目增后劲。先后赴北京、上海以及日韩、欧洲、中东专题招商,全市新签约文旅项目30个,总投资341亿元。统筹推进总投资1253亿元的67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5.9亿元。地中海俱乐部、华强方特二期等开工建设,西海艺术湾、钓鱼台·美高梅酒店等7个项目投入运营,5个项目入选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
三是促消费激活力。在全省率先出台提振文化和旅游消费政策措施,发放文旅消费券1254万元,带动消费1.36亿元。推出冬游青岛、乡村好时节、黄河大集、胶东海洋童玩季等丰富活动,拓展消费场景。针对年轻群体推出凤凰音乐节等20余场音乐节会,引流超50万人次。组织投资3.2亿元打造“明月·山海间”不夜城,累计吸引游客500万人次。创建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3家,“嗨游青岛 悦享冬季”主题营销入选文旅部国内旅游宣传推广优秀案例,青岛上榜2023夜间经济新锐十城。
三、着力丰富公共服务供给,让市民文化生活开心
一是高标准建设重点设施。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市博物馆扩建完成主体结构验收,市图书馆新馆地下基坑挖掘完工,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正在优化概念设计方案,市美术馆新馆正加快选址。打造城市书房50处,33处庭院演艺实现常态化演出,为市民提供文化体验新空间。加快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建成市级平台1个,区级平台7个,部署终端7072个。
二是高质量举办群文活动。以“欢乐四季 文惠万家”为主题,开展群众文化活动4.7万场次、送戏下乡4500场、公益电影放映5万余场,举办谭盾音乐周、中日韩雕塑邀请展、韩美林生肖艺术展、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展等大型文艺活动,让群众享受更多优质文化产品。深化全民阅读工程,举办阅读季活动200余项,参与人数超150万人次,1家书店入选全国最美书店,“书香青岛”在全国全民阅读品牌影响力榜单中位列前5。
三是高水平打造艺术精品。创排本土优秀剧目,推动京剧《东方大港》、舞剧《星河》、交响乐《灯塔》等一批力作入选全国展演,话剧《樱桃红了》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社区原创舞蹈《种子》登全国“村晚”。做强影视优势,《红海行动2》等67部影视项目在青摄制,备案立项达107部,东方影都获评“全国影视基地突出贡献奖”。推荐的13部公益广告分获全省广播电视公益广告一二三等奖,获奖数量居全省第一。
四、着力赓续历史文脉,让城市人文厚重温馨
一是让文物“活”起来。印发《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实施意见》,持续提升文物保护、管理、利用水平,月季山齐长城文化馆建成使用,青岛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正式成立,2个项目入选国家革命文物“大思政课”精品项目创建名单。争取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3187万元,统筹推进21个重点文物修缮项目。丰富“博物馆之城”IP集群,年内新增备案博物馆13家,总数达134家,居全省第一、副省级城市前列,青岛啤酒博物馆入选“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
二是让非遗“热”起来。深入推进“山东手造”工程,持续推动非遗进景区、进社区、进学校,认定非遗工坊31家、非遗传承人37人,打造非遗传习体验基地24处、非遗驿站4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手造节等活动,市非遗主题展馆正式对外开放。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底蕴,编制完成《崂山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片区总体规划》,崂山文化展示中心投入使用。
三是让老城“火”起来。坚持青岛老城保护更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创建5A级景区“三位一体”推进,老青岛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完成编制,青岛老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已经省政府同意上报国家文物局。在老城区引入文旅业态265家,运营总面积达15.5万平方米,大鲍岛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历史文化街区数字化案例入选文旅部全国智慧旅游“上云用数赋智”优秀解决方案,青岛老城入选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
上届“三民”活动中,我局收到市民意见建议29条,今年以来收到政务服务热线反映问题15086件、“青诉即办”9件,已全部办结。
尽管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市民的期待还有不少差距,比如: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的供需对接机制还不完善,城乡文化活动冷热不均;旅游市场秩序问题存在回潮现象,影响了市民游客体验;夜间文旅业态仍较为单一,缺少标志性、引领性的文旅大项目等。
2024年,市文化和旅游局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迈向“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美好愿景和市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聚力实施旅游品质提升、重大文旅项目两大攻坚,夯实文化安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保护三大基础,擦亮“电影之都”“音乐之岛”“书香青岛”“博物馆之城”四大品牌,努力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提供坚强文旅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