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在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外事各项工作呈现“井喷式”增长,外事接待等主要指标远超疫情三年总和,基本恢复到2019年水平。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市外办锐意进取、加压奋进,着力塑造“外事虹桥”品牌,释放外事资源潜能,友城布局持续优化,交流渠道全面拓展,合作平台不断跃升,国家外交资源落地青岛再添新绩,成功举办了上合组织民间友好论坛暨友好城市论坛、中日韩合作国际论坛,推动我市加入被誉为“地方政府联合国”的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在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和青岛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圆满完成年度业务职能目标,各项工作实现新提升、新突破,有关工作得到中联部、外交部等国家部委的肯定。
一、扛牢国之重任,服务总体外交取得新成效
牢记“国之大者”,坚决服从服务国家对外战略,圆满完成三项国家交办任务。
一是成功举办上合组织民间友好论坛暨友好城市论坛。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上合组织撒马尔罕峰会上,明确提出要举办民间友好论坛和友好城市论坛。市外办积极向外交部、全国友协对接请示,精心策划,紧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举办5周年等关键时间节点,成功举办该论坛。16个国家的400余位嘉宾与会,搭建了疫情以来在青参会规格最高、境外嘉宾参会规模最大的高端外事平台。论坛发布《青岛倡议》,签署11个友好协议,央视《新闻联播》播出论坛盛况,上合国家105家主流媒体相继进行了友好报道,继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之后,再次掀起了青岛与上合组织国家合作的热潮,全国政协副主席、上合睦委会主席沈跃跃对论坛举办高度评价。该论坛与上合组织产业链供应链论坛、上合组织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以“三会一展”形式接续举办,形成了助力上合、促进发展的协同放大效应。扎实做好论坛“后半篇文章”,深挖论坛合作成果,促进上合示范区与22个国家的56个园区、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促成特来电新能源等一批务实合作项目和机制,推动上合示范区更广泛地集聚资源、链接市场。
二是首次举办中日韩合作国际论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在青岛表示:“亚洲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三国是搬不走的近邻”。在中日韩合作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坚持以对话化解分歧、以交流促进合作,成功举办了该论坛,青岛成为除北京以外国内首个举办该论坛的城市,有力地提升了青岛在日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王毅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在青岛发出中日韩合作重整行装再出发的明确信号,为中日韩外长会打下了良好基础,对复杂国际形势下青岛与日韩合作注入了强劲动力。会后,积极放大论坛效应,同日韩举办20余场经贸、文旅类推介会,开展帆船赛、艺术演出等多项人文交流活动,共64批代表团实现了互访,促进了与日韩进出口贸易持稳,深化了经贸、人文等各领域合作。
三是创新举办上合组织国家扶贫培训班。积极落实习近平主席上合组织杜尚别峰会重要讲话精神,与相关单位共同举办2023年上合组织国家扶贫培训班,邀请70位上合组织国家友城学员参训,向国际社会分享中国脱贫减贫经验的青岛实践和乡村振兴成果,增进了减贫扶贫、现代农业等领域的交流互鉴,开辟了青岛与上合组织国家合作新途径。培训班获得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亚美尼亚埃里温等友城政府和学员的一致好评。在对撒马尔罕回访时,对方全体学员用夹道欢迎的方式表达对我市扶贫培训工作的感谢,多名学员表示已经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工作中。
二、落实中心工作,助推高质量发展贡献新作为
“外事虹桥”既是促进中外合作之桥,也是助力实体经济之桥。市外办聚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激发外事资源潜能,全面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
助推招商引资方面。抢抓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外事资源,助力“走出去”“拼经济”。精心谋划因疫情暂停三年的出访任务,牵头完成市委、市人大、市政府主要领导出访欧洲、日韩和上合组织国家,促成拜会了百余位政务、经贸等领域重要人士,走访推动了110余个经贸项目。充分发挥市领导出访示范引领作用,用足用好因公出国政策,优先保障招商引资团组,压实出访任务,带动区(市)、功能区、市直单位和企业团组“出海抢单”,取得丰硕成果。
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充分挖掘外事活动的经贸平台价值,把每一次外事接待都当成一次合作机遇,助推我市24条重点产业链发展。今年共接待吉尔吉斯斯坦副总理、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等重要团组140批1127人次参访青岛、共话合作,团组数量恢复至疫情之前水平,其中正部级及以上团组28个、大使19位,建立了与外国部长、大使的高端外事资源“直通车”。借助外国驻华大使等高层来访,举办“青岛—芬兰企业对接会”“青岛—日本中部经济界产业对接会”等各类企业推介活动41场,实现项目洽谈对接430余轮次,推动了务实合作。首次将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太平山绿道等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项目纳入外事参访点,展现青岛城市魅力,助力城市更新建设提质增效。
维护市民海外利益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面对我市市民、企业在海外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求助,市外办始终用行动践行“无论你身在何方,祖国都在你的身后”的庄严承诺,第一时间协助驻外使领馆妥善处置,保护其合法权益,截至目前共处置领保案件23起。同时,更加注重预防性领事保护,全年开展150余场领保宣传活动,省委外办对此给予肯定,将全省领保宣传活动现场会放在青岛召开予以推广。
三、丰富外事平台,深化对外开放呈现新亮点
全力拓展国际合作渠道,织密交流网络,为青岛扩大对外开放蓄势赋能。
结交新友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友城是双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外办强化产业链契合、头部企业引领,聚焦上合国家和关键地区,今年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市等4个城市签约,我市国际友城“朋友圈”已拓展至51个国家89个城市,特别是上合友城,与上合峰会前相比,数量增幅达333%,首都和前三大城市占比由33%提升至62%,友城数量、质量均实现历史性突破。
搭建新平台。推动我市加入被誉为“地方政府联合国”的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打通了青岛与140多个国家1000余个城市互联互通的新通道。借助此平台,青岛在比利时、尼泊尔等多场国际会议发出青岛声音、展现青岛活力,促进了青岛与世界知名城市在绿色低碳、文化旅游等多领域交流互鉴。未来,将为政府、机构、企业和市民搭建更加广阔的国际平台,加快推进青岛国际化进程。
拓展新合作。一方面,对各领域外事做加法,大力实施“外事+”工程,推进外事资源与经贸、海洋、文旅、体育、教育等深度结合,重启与南非西开普省暂停三年的帆船交流活动,深化与太平洋岛国海洋经济合作,推动与德国奥尔登堡职教合作,与奥地利达成绿色建筑产业合作意向,为各领域对外合作实现外事赋能。另一方面,对各基层外事做乘法,推动外事资源下沉基层,开展“国际友人青岛行·走进胶州”“遇见欧洲·感知市北”等 “外事虹桥·助力发展”系列活动25场,为区(市)招商引资、务实合作搭建平台,助力区(市)将自身资源禀赋转变为发展优势。
四、践行外事为民,优化营商环境实现新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市外办始终把市民群众办事的体验感摆在前面,把助力提升营商环境放在心上,下大力气优化流程、提升方法,推出一系列便民惠企举措。今年共收到市民、企业和上级部门等各类感谢信45封,这是对外办工作的最大鞭策和褒奖。
一是优化服务举措。开展“外事服务促商旅”活动,先后赴各区(市)、功能区宣讲外事政策、一线办公,市民、企业在家门口即可了解政策,办理相关业务。活动期间,共办理“APEC商务旅行卡”897人次,总数约为疫情三年总和的2倍、疫情前2019年同期的3倍,助力我市企业家开拓海外市场实现“一卡在手,说走就走”。开展“外事服务惠百企”活动,连夜组建工作组,紧急协助我市贸易公司合作伙伴办理来华签证,促成2500万美元的重型装备采购合同,助力企业“抢单”成功。
二是争取便利政策。通过积极争取,我市作为全国仅有的六个副省级城市之一,获得外交部授予的“附加证明书”签发权限。市民、企业在办理出国留学、经商、跨国婚姻等所需跨境认证文书时,不必再往返济南—青岛,在家门口即可“一站式”办理,时间、费用平均分别节省90%和2/3,给市民、企业带来极大便利,助力提升了我市营商环境。
三是创新工作机制。首创性制定国际会议联席制度,推动全球激光显示技术与产业大会等市场化程度高的国际会议落地青岛,带动了集成电路等产业链的发展。为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等20余场涉外活动提供外事礼宾礼仪指导和培训,受众达2600余人。加大对企业出访的支持力度,实施政策倾斜,对经常赴特定国家实施特定项目的企业人员实现“一次审批,一年多次有效”,优化办理流程,为企业节约大量时间和经济成本。
总结工作的同时,市外办也清醒地认识到,在统筹外事资源服务中心工作上、扩大“外事为民”的覆盖面上,还存在差距与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外事工作任重而道远。市外办愿与各位市民朋友一道,齐心协力、勇毅前行,为推动青岛高水平开放、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更多外事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