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务全搜索
高级搜索
青岛日报7月7日讯 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科研团队近年来开展了多次南海调查和采样工作,涵盖了近岸浅海以及深海平原、海山、冷泉等多种生境类型,陆续发现、报道了9个贝类新种。
经查阅相关文献书籍,观察比较模式标本,综合运用形态数据、解剖结构、生态习性、分子证据并结合环流模拟、分布信息等,研究人员对9个贝类新种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命名,分别为徐氏热液石鳖、素萍新月梭螺、椭满月蛤、海马小云母蛤、三角胖樱蛤、突角胖樱蛤、小胖樱蛤、徐氏樱蛤、细刀蛏,并确定了它们在系统发育上的位置。其中,4个新种发现于南海深海。
与深海相同,南海浅海也表现出极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研究人员在此共发现5种双壳贝类新种,其中三角胖樱蛤、突角胖樱蛤、小胖樱蛤、徐氏樱蛤发现于南海近岸海域及潮间带滩涂,均属于樱蛤科。有多个标本是在历史标本中发现的,这也说明了对历史标本深入挖掘利用的重要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