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香娥:把社区“闲事”管成了“暖心事”
时间:2025-05-15孙香娥(前排左一)
孙香娥(左三)
清晨五点,天刚蒙蒙亮,青岛市城阳区后田社区的小广场上已响起舒缓的音乐。一位神采奕奕的银龄志愿者正带领着二十余名老年居民练习太极拳,她的动作如行云流水,声音洪亮有力:“大家注意呼吸节奏,跟着我的动作来……”这位充满活力的领拳者,就是城阳区城阳街道后田社区家喻户晓的“最美志愿者”孙香娥。今年62岁的她,已在社区服务了整整25年。
25载“社区路”从文化宣传到银龄服务
孙香娥的社区服务生涯始于1994年,当时她主要担任后田社区的宣传委员,负责文化宣传工作,这一干就是25年。在社区工作的漫长岁月里,她见证了社区的发展变迁,也与社区居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2021年,退居二线的她并未选择安享清闲时光,而是转身投入到社区物业的工作中,同时她还兼顾着社区老年学校、老年协会以及老年志愿者队伍的诸多事务,继续为社区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后田社区老年学校是孙香娥重点服务的阵地之一,这里汇聚了300余位学员,开设了时事政治、养生保健、美术、太极拳等丰富多样的课程。每周,孙香娥都忙碌于教务和教学工作,精心安排课程、协调师资,为老年学员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外,她还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开展家风家教、邻里关系等主题宣教课堂,对《社区居民公约》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却对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她的努力下,社区居民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邻里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在社区老年协会,孙香娥承担着重要的管理职责。她带领志愿者将社区600余名60岁以上的老人按“网格化”管理,定期摸排困难家庭情况和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并详细备案。“连续几天没见到组里的老人,我们就会安排工作人员上门看看。”这份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孙香娥却乐此不疲。通过她的努力,社区老年协会成为了社区老人的温暖港湾,让每一位老人都能感受到社区的关怀与关爱。
创新社区治理模式 银龄议事促和谐
“这棵樱花树该不该修剪?怎么修剪?请大家一起讨论。”在后田社区“老有所为”议事厅的月度会议上,孙香娥将一起居民私自修剪树木的案例搬上了议事桌。这个由她发起成立的议事平台,每月5日、15日、25日定期召开会议,组织老年志愿者讨论社区事务,被居民们亲切地称为“银龄法庭”。
在孙香娥的带领下,议事厅形成了“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工作方法。面对那起树木修剪纠纷,她不是简单批评了事,而是利用银龄科普课堂,组织160余名居民公开评议,让邻居们各抒己见。最终,当事居民主动找到孙香娥承认了错误,表示要“以集体荣誉为先”。这种“居民事居民议”的民主协商模式,正是青岛市银龄行动倡导的“老年人参与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据统计,后田社区通过这类议事平台解决的矛盾纠纷已达百余起,老年志愿者真正成为了社区和谐的“压舱石”。
此外,孙香娥还将银龄智慧延伸到了社区垃圾分类工作中。作为物业相关负责人,她深入研究推行难点,提出“月月有主题、季季有亮点”的工作思路,带领社区志愿者开展入户宣传、桶边督导。在她的努力下,后田社区实现了386户1650人100%的垃圾分类参与率。
家风传承 以“小家”带动“大家”
“家风家教和邻里关系,是社区的根基。”孙香娥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她不仅将自家经营得和睦美满,还通过社区的“家风课堂”向居民传递和谐理念。社区一位10岁孩子编的顺口溜:“奶奶每天非常忙,老年大学天天上”,成了后田社区老年学校教育普及的鲜活注脚。
作为党员,孙香娥始终冲在居民矛盾一线。一次,两位邻居因楼道杂物堆放争执,她以“远亲不如近邻”劝解,最终双方握手言和。她认为,老年人要用阅历去化解纠纷,用行动去传承美德。如今,后田社区已从村改居转型为城市社区,外来人口增多,但邻里关系依然融洽。居民们说:“有孙大姐在,我们觉得安心。”
对于未来,孙香娥也有着自己的规划。她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低龄老人加入到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中来,发挥大家的余热,让社区变得更加温暖和谐。“我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我们的社区一定会越来越好。”